DBMNG数据库管理与应用

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。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
当前位置:首页 > 数据库基础 > 网络原理

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
局域网是一种覆盖地理范围较小的网络。它们具有较低的传输时延和误码
率,同时由于其投资少、回报快、灵活、方便,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。
局域网的出现要归功于个人计算机广泛应用,个人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和
性能的提高,又推动了局域网的进一步发展。在过去的30多年间,计算机的处
理速度提高了百万倍,而网络数据传输率才提高了上千倍。从理论上讲,一台微
通道或EISA总线的微型计算机的数据流量可达250Mb/s,而早期的Ethernet的
数据传输率只有10Mb/s,显然,开发高速局域网势在必行。由于传统的局域网
技术是建立在“共享介质”的基础上的,因而随着站点的增加,网络效率与网络规
模之间的矛盾就随着连网需求的增加日益突出。为了解决网络规模与网络效率
之间的矛盾,人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:
�局域网的标准化;
�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;
�用网桥或路由器将网段微化,使子网中接点数减少,以改善网络性能;
�将“共享介质方式”改为“交换方式”;
�将一些广域网技术,如ATM技术,应用到局域网中。
本章介绍组织局域网的基本技术和知识。
5.1 局域网模型
5.1.1 IEEE802模型
IEEE(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s,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
会)于1980年2月成立了局域网标准委员会,简称IEEE802委员会,专门从事局
域网的标准化工作,该委员会为局域网制定了一系列标准,统称为IEEE802标
准。
1.IEEE802模型的特点
局域网的体系结构与广域网相比,有很大的不同。
(1)局域网种类繁多,使用的传输介质各种各样,接入方法也不相同,为此
IEEE802在数据链路层中专门划分出一个传输介质访问控制(MAC,Medium
AccessControl)子层来进行传输介质访问控制,并用逻辑链路控制(LLC,Logical
LinkControl)子层处理逻辑上的链路。LLC子层与具体局域网使用的介质访问方
式无关,主要为高层协议与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之间提供统一的接口。
(2)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比较简单,且多个站点共享传输信道,在任意两个节
点之间只有惟一的一条链路,不需要进行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,因而它不需要定
义网络层,只具备OSI/RM低两层的功能就可以了。由于考虑到局域网要互连,
所以在LLC子层之上设置了网际层。
(3)其他高层功能往往与具体的实现有关,通常包含在网络操作系统中。
(4)物理层还是需要的,并且物理层往往也分为两个子层。下面的子层用
于对传输介质进行说明;上面的子层作为传输介质的访问单元,用于发送/接收
比特、编码以及介质处理,类似于OSI/RM的物理层。
这样一来,就使问题简化了。图5.1给出了IEEE802模型及其与OSI/RM
的比较。
图5.1 IEEE802模型及其与OSI/RM的比较
2.MAC子层的主要功能
MAC层主要处理与传输介质有关的问题,同时还负责在物理层传输比特的
基础上的无差错通信。因此,MAC层的主要功能有:
�将上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发送(接收时相反,将帧拆卸递交到
上层);
�按MAC地址(即帧地址)寻址;
�进行差错检测;
�MAC层的维护和管理。
· 1 0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3.LLC子层的主要功能
LLC层处理与接入介质无关的而又属于数据链路层处理的问题。主要功能
如下:
�提供与高层的接口;
�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;
�给帧加上序号;
�为高层提供数据链路层逻辑连接的建立和释放服务。
5.1.2 IEEE802协议标准
IEEE802是一个标准系列,不断增加了新的标准,现有的标准有:
�IEEE802.1A,概述和体系结构;
IEEE802.1B,寻址、网际互连及网络管理;
�IEEE802.2,LLC协议;
�IEEE802.3,CSMA/CD访问方法及物理层规范;
�IEEE802.4,令牌传送总线访问方法及物理层规范;
�IEEE802.5,令牌传送环访问方法及物理层规范;
�IEEE802.6,城域网(MAN)标准;
�IEEE802.7,宽带局域网标准;
�IEEE802.8,光纤局域网标准;
�IEEE802.9,综合数据/语音网络标准;
�IEEE802.10,网络安全与保密标准;
�IEEE802.11,无线局域网标准;
�IEEE802.12,100BASE-VG标准;
�……
�IEEE802.14,有线电视网(CATVBroadband)标准;
�IEEE802.15,无线个人网络(WPAN)标准;
�IEEE802.16,无线宽带局域网(BBWA)标准。
5.1.3 信道的多点共享访问控制
多点共享与多路复用不同,多路复用是将一条物理信道分割成多条逻辑信
道,使多个用户信息在同一信道上同时传输的技术;多点共享技术则是多个节点
使用同一条信道时的控制策略,也称多点共享控制技术、多点投入技术、多点访
问技术或介质共享技术。简单地说,多点共享技术就是在某一时刻只允许传送
· 2 0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一个用户数据的情况下,为解决多个用户争相使用引起的信道冲突(Collision,也
称碰撞)而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案。多点共享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传输介质
的利用率,主要用于局域网中,因为在局域网环境下,线路距离不长,没有必要使
用复杂的多路复用/解复用设备。
目前有两种多点访问控制方式:
(a)无竞争(受控)方式,各个节点必须在某一控制原则下接入,形成一种无
冲突的访问控制方式。在受控多点访问技术中,多点线路既可以采用分散式控
制,也可以采用集中式控制。
(b)竞争方式,各节点以竞争方式来取得介质的使用权。
5.2 令 牌 网
令牌传递是一种受控访问控制方法,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令牌环
(TokenRing)介质访问控制和令牌总线(TokenBus)介质访问控制两种方法。
5.2.1 令牌环网与IEEE802.5标准
1.令牌环的工作原理
令牌环(TokenRing)是令牌通行环(TokenPassingRing)的简写。令牌就是一
个具有特殊格式的帧,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它为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,它一直在环
上按一个方向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流动。如图5.2所示,每个节点上都有
一个通过电缆、介质接口连接器和转发器连接到环上的工作站。
令牌有“闲”和“忙”两个状态,开始时为闲(如将状态寄存器置“1”)。一个节
点有数据要发送,必须等空闲令牌到来;检测到空闲令牌到来,便将之截获下来,
置令牌的状态为“忙”(将状态寄存器置“0”),并把要传送的数据等字段加上去,
令其继续往前传送;每到一个站点,该站点的转发器便将帧内的目的地与本站的
地址进行比较,如果两地址符合,则复制该帧,并在帧中置入“已收到”标志,然后
让帧继续传送;当传送回发源站点时,若没有检查到“已收到”标志则继续发送当
前帧,若检查到“已收到”的标志就停止传送,撤销所发送的数据帧并立即生成一
个新的令牌发送到环上(这时还有数据就继续发送,否则生成空闲令牌)。这种
由发送站回收令牌的策略具有广播性,允许多个站点接受同一数据帧。
令牌传送方式是一种无冲突的介质共享方式,常用于负载较重、通信量较大
的网络,地理范围也比以太网大。不像以太网那样,随着负荷的增加和冲突增
· 3 0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图5.2 令牌环模型
多,网络效率急剧下降。令牌环网的缺点是,管理要比竞争方式复杂得多。为了
防止令牌的损坏、丢失或出现两个甚至多个令牌等错误,网络必须有错误检测能
力和恢复机制等。此外,令牌环网采用了集中管理方式,而该网络控制站一旦出
现问题便会造成一些麻烦。
2.IEEE802.5的MAC帧
IEEE802.5是令牌环网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的标准,它定义了令牌环网
MAC子层的两个基本帧:令牌帧和数据帧(非令牌帧)。令牌环的帧结构如图
5.3所示。
组成令牌环帧的字段有如下一些。
(1)起始字段和结束字段
它们各占1个字节,其中各有两对“JK”的特殊比特,用于起始和结束的识别
标志。
对于数据帧来说,在结束字段中,要用1位I作为后继比特,当I=1时,表示
还有数据要发送;当I=0时,表示是最后一帧数据。同时,还要用1位E作为差
错比特,开始时发送站将E置0,环上所有的经过站点都要对经过的帧进行校
验,检测到错误,即将E置1。
(2)访问控制字段
该字段占1个字节。
· 4 0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图5.3 令牌环的帧结构
①优先级比特PPP(占3位),将优先级分为8级,使优先级高的站点可以通
过预约取得下一次的发送权。
②预约比特RRR(占3位),用于按优先权预约下次发送权。一个站要发送
数据时,可以在经过本站点的数据帧的RRR字段中进行预约,以取得下一次的
发送权,当然,必须是本站的优先权高于当前数据帧中RRR字段的优先权。
③令牌比特T(占1位),用于表示令牌的“闲”和“忙”。
④监督比特M(占1位),为防止忙令牌的无限循环而设置。
如图5.3(a)所示,令牌帧只有起始(结束)字段和访问控制字段,而非令牌
帧还有下面的一些字段。
(3)帧控制字段
帧控制字段占1个字节,前2位FF表示帧的类型,根据FF的的取值,帧分
以下3种类型:
�FF=00,为MAC控制帧,无数据字段;
�FF=01,为一般信息帧,只发送数据给地址字段指定的目的站点;
�FF=11或FF=10未定义。
帧控制字段中后6位ZZZZZZ为控制帧的种类。
(4)目的地址和源地址
· 5 0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局部地址占2个字节,全局地址占6个字节。
(5)数据字段
最小长度为0,最大受令牌轮转一周的最长时间限制。
(6)帧校验序列字段FCS
占4个字节,采用CRC码。
(7)帧状态字段FS
最后1个字节,其中:
�A,地址识别指示比特;
�C,帧已复制指示比特;
�r,未做规定。
5.2.2 令牌总线网与IEEE802.4标准
令牌总线网的物理拓扑为总线,其基本原理是:让令牌一站接着一站地在总
线上传递,到最后一个站点时反绕到第一个站点,形成逻辑上的环,如图5.4所
示。
图5.4 令牌总线网的物理和逻辑结构
令牌总线网的IEEE802.4标准的工作原理与令牌环网相似,这里不再赘
述。请读者分析其特殊性。
5.3 以 太 网
以太网(Ethernet)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。本节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和
发展变形。
· 6 0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5.3.1 CSMA/CD协议
CSMA/CD(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/CollisionDetection)即带有冲突检测
(CD)的载波侦听(CS)多路访问(MA),它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太网上所采用的
图5.5 CSMA/CD介质存取方法工作流程
数据传输控制技术。CSMA/CD发送方
的工作原理如图5.5所示,简单地可以
用下面的重复过程描述:
讲前先听———忙则等待,无声则
讲———边讲边听,冲突即停,后退(等
待一段随机时间)重传———多次无效
(仍冲突),放弃发送。
1.CSMA
(1)载波侦听(CS,CarrierSense)
载波侦听是欲发送数据的节点进
行的第一件工作,即在数据发送之前
先要检测线路上有无信号正在传送,
这就是“讲前先听”。在不同的介质上
采用不同的侦听方式。一般而言,在
基带(Baseband)机制下,以传输线路上
有无脉冲波变化为判断依据;在宽带
(Broadband)机制下,则以有无载波信
号来判断是否已有信号在传输。
如果线路上无信号传输,就可以发送自己的信号,这就是“无声则讲”。但
是,以太网进行帧传送时,为确保前后两个帧互不重叠干扰,要求帧间必须保留
有12个字节(96位)的帧间隙(InterframeGap)。这个帧间隙,对10Mb/s以太网
来说为是9.6μs的时间间隔,对100Mb/s以太网来说是0.96μs的时间间隔。
(2)坚持与不坚持算法
当监听到信道上有信号时,可以用坚持和不坚持两种算法进行处理,坚持就
是还要一直监听下去,不坚持就是暂不再监听。具体又演化为如下三种CSMA
方法。这三种CSMA方法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理解———打电话时,若对方空闲,
则立即就讲;若对方占线,可以有三种方法处理:
�不停地拨对方的号码,直到对方空闲。这是坚持要打———“贪婪”的算法。
�发现对方占线,不立即拨号,等一段时间再拨。这是不坚持立即打———
· 7 0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“理智”的策略。
�在处理对方占线的情形时,根据本站点的地位和线路情形,立即再拨的
概率为P,不立即再拨的概率为1-P。这是折中的方法。
下面具体分析这三种方法。
(a)1-坚持CSMA
�当一个站点要发送数据时,首先要侦听信道,看是否有其他站点正在发
送数据。
�如果信道忙,就等待;一旦发现信道空闲,即将数据送出。
�若发生冲突,就等待一个随机长时间,再试。
由于一旦发现信道空,发送数据的概率为1,故称1-坚持CSMA。“坚持”,
即在信道忙时,要坚持地侦听。
(b)非坚持CSMA(nonpersistentCSMA)
非坚持CSMA不像1-坚持CSMA那样“贪婪”地等待发送,而是采取了“理
智”的策略:
�当一个站点要发送数据时,首先要侦听信道,看是否有其他站点正在发
送数据。
�如果信道空闲,即将数据送出;若信道在使用中,就不再继续侦听,等待
一个随机长时间,再试。
(c)P-坚持CSMA
P-坚持CSMA用于分隙信道。其工作过程如下:
�当一个站点要发送数据时,首先要侦听信道,看是否有其他站点正在发
送数据。
�如果信道空闲,即将数据以P概率传送,并以概率1-P把该次发送推
迟到下一时隙;若下一时隙信道仍空闲,便再以P概率传送,并再以概率1-P
把该次发送推迟到下下时隙;如此重复,直到发送成功或另一站开始发送。
�若信道忙,就继续侦听,到下一时隙重新开始上述过程。
假如介质忙时有N个站点等待数据发送,等到介质空闲时,还有PN个站点企
图发送。与1-坚持型CSMA相比,冲突减少。冲突的多少取决于P的选择。如果
P选得较大,冲突发生的几率就大;而P选得太小,则信道的利用率就会降低。
无论坚持还是不坚持,都不能立即传信号,要等到线路上出现闲置,这就是
“忙则等待”。
2.冲突检测(CD,CollisionDetection)
(1)冲突的产生与检测方法
即使已经检测到线路空闲而发送信号后,还有可能在信号传送过程中产生
· 8 0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碰撞———冲突(Collision)。冲突产生的情形有如下两种:
(a)两个以上节点都准备发送信号,并同时进行载波侦听又在侦听到线路
空闲后都把信号发送到线路上,因而造成冲突。
(b)一个节点(如A)先检测到线路空闲后发送了信号,但由于信号传输延
迟(PropagationDelay),信号没有到达的节点(如D)因没有检测到节点A已发送
信号,也发送了信号,造成冲突。
冲突会造成已发送帧的破坏,为此,在发送帧的过程中,应当“边讲边听”,并
且“冲突即停”———停止本次发送,丢弃受损帧,等待下一个随机时间再发送。
但是,有时即使发生冲突,也会检测不出———漏检。漏检的发生与帧的发送
时间以及传输延迟时间两者的关系有关,其分析如图5.6所示。
图5.6 帧长度和传输延迟对冲突的影响
图中,PAD为由节点A传送到节点D的一个帧,τA为其发送时间(从发送开
始到发送结束),τ为传输延迟时间,TA为其传输总时间(从传输开始到全部传
到),显然有
TA=τA+τ
同样,对PDA有
TD=τD+τ
现在讨论PAD与PDA在两端同时发送帧时,A、D两端对冲突的检测:
(a)τA<τ且τD<τ,即PAD发送完时PDA还没有到A,且PDA发送完时PAD还
没有到D,这时A、D都不能检测出冲突———A、D都漏检。
(b)τA<τ且τD>τ,即PAD发送完时PDA还没有到A,而PDA发送完时PAD已
经到D,这时D可以检测出冲突,而A漏检。
· 9 0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(c)τA>τ且τD<τ,即PAD发送完时PDA已经到A,而PDA发送完时PAD还没
有到D,这时A可以检测出冲突,而D漏检。
(d)τA>τ且τD>τ,即PAD发送完时PDA已经到A,且PDA发送完时PAD也已
经到D,这时A、D都可以检测出冲突。
因此,要使冲突的两端都能检测出,就应当使两端都满足发送时间大于传输
延迟时间的条件,并且越大传输效果越好。为了考虑传输延迟的影响,倾听时间
要考虑两个因素:一是信号在线路上最远两点间来回传输所需的时间,二是以太
网时隙时间(SlotTime)———512位(以太帧格式所规定的最小帧长度)的发送时
间。
由于在最坏的情况(发送点与碰撞点分别在两端)下,发送点检测到碰撞已
经持续了2τ的时间,因此废帧的最大长度就是2τ。为了避免数据帧与废帧混
淆,数据帧的长度应大于2τ。
数据帧也不能太长,如果数据帧太长,有可能出现一个故障站点连续发送,
而其他站点无法通信的情形。为此要对数据帧的最大长度加以限制,并使用物
理层的发送装置对帧的长度进行检测,发现超长帧就自动停止发送。
(2)后退等待
一旦检测出冲突,应立即停止发送,同时发出一个干扰信号(Jamming
Signal),清除(丢弃)已发出的帧,并通知所有站点“冲突已经发生”,请所有站点
都暂停发送,以免冲突持续造成网络瘫痪。这个等待停滞称为退让(Backoff),其
中发出的干扰信号是一串32~48位的“1”。
退让时间(BackoffTime)的选择要兼顾使各站点尽快将帧发出和能够实现网
络的拥塞控制。显然,大家都采用一个固定的退让时间是不行的,那样会一而
再、再而三地发生冲突。因此各站点采用随机退让时间,以便有效地减少冲突的
连续发生。
最常用的后退算法是截断二进制后退算法,它用下面的公式计算退让时间:
t=R×2τ,R的取值范围为[0,2

-1]
式中,R为随机数,N为重发次数。
第1次重发时,R的范围为[0,1];
第2次重发时,R的范围为[0,3];
……
这样,等待时间就与冲突历史相关,发生过的冲突次数越多,就说明发生冲
突的可能性越大,退避时间就应越长,以免无谓之功。表5.1为退避时间举例。
· 0 1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表5.1 退避时间的有关数据(对10Mb/s的以太网络)
重传次数 工作站点数 随机数范围 退避时间
1 1 0~1 0~51.2μs
2 3 0~3 0~153.6μs
3 7 0~7 0~358.4μs
4 15 0~15 0~768μs
5 31 0~31 0~1.59ms
6 63 0~63 0~3.23ms
7 127 0~127 0~6.5ms
8 255 0~255 0~13.1ms
9 511 0~511 0~26.2ms
10~15 1023 0~1023 0~52.4ms
一般情况下,重传16次后,仍发生冲突,就放弃发送。由于MAC子层上的
帧还不是MAC帧,因此当MAC子层传到物理层时,还要加上一个由硬件生成的
8字节的前导同步码,表示一个帧的开始。它是“1010……”交替码,只是到了最
后一位将0变为1,表示前导同步码的结束。
3.接收处理
接收处理主要有两项工作:接收校验和本地处理。接收校验包括碎片校验、
目的地址校验和完整性校验:
�碎片校验,长度小于512位的帧是冲突碎片。
�目的地址校验用于判断是否是本地地址;
�完整性校验包括校验是否是畸形帧(长度>1518字节)、CRC校验和定
界符(长度必须是8位的整数倍)。
5.3.2 IEEE802.3与10Mb/s以太网
1975年Xerox公司的PaloAlto研究中心推出了它们的第一个局域网———以
早先人们想像的传播电磁波的介质Ether命名的以太网Ethernet。由于它具有结
构简单、工作可靠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。1980年美国的DEC,Intel,Xerox三
家公司联合研制公布了Ethernet技术规范。1985年IEEE计算机通信委员会颁
布的IEEE802.3局域网络协议(CSMA/CD)基本上和Ethernet技术规范一致。于
是,Ethernet技术规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络技术规范。
1.IEEE802.3的特点
IEEE802.3标准规定了CSMA/CD访问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。该规范有
· 1 1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三大特点。
(1)采用1-坚持CSMA/CD协议。
(2)规定MAC帧的长度范围为64~1518字节:要求按CSMA/CD方法接收
数据时,每个节点必须检测通过该节点的所有数据帧。如果数据帧中包含的地
址与本节点的地址一致,则在接收该数据帧之前先检测该数据帧的完整性:是否
太长(超过1518字节),不超长则进行CRC校验,再检测是否太短(少于64字节
为帧碎片)。完整时,才接收。
(3)采用截断二进制后退算法。
2.以太网帧结构
以太网的帧有两种格式:DIX(取最早设计以太网的三家公司的首字母)格
式和IEEE802.3格式。图5.7所示为IEEE802.3帧的结构。两者区别仅在于
IEEE802.3格式中的16bit的数据长度字段,在DIX格式中是16bit的类型字段。
图5.7 IEEE802.3帧结构
(1)前同步码由7字节的前导码(1010…10)和1字节的帧同步码SFD
(10101011)组成。56个“01”用于“唤醒”接收者,使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时钟同
步,最后一个“11”用于“提醒”接收者开始接收。
(2)源地址是指发送站的网卡地址;目的地址是指接收以太网帧的网卡地
址。每个以太网卡地址中的前3个字节由IEEE统一分配做厂家编码,称为
BlockID;后3个字节由厂家统一编码,称为设备ID。
(3)类型:以太网封装的消息协议类型。标识该帧交给哪个高层协议(如
IP、IPX、ARP等)。
(4)数据长度:帧的长度。
(5)FCS:帧的循环冗余校验序列。
3.以太网的组成
目前,许多网络都称为以太网。但是只有遵守IEEE802.3的网络(即基带
总线网)技术才能真正地称为以太网。图5.8为以太网的结构示意图。它由传
输介质、收发器、网卡和计算机———工作站组成。
· 2 1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图5.8 以太网的结构
(1)传输介质
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有粗缆(10Mb/s,传输距离100m)、细缆(10Mb/s,传输
距离较近)、3类4芯双绞线(10Mb/s,传输距离100m)、5类双绞线(100Mb/s,传
输距离100m)。也有用3类8芯双绞线来达到100Mb/s的。
(2)收发器
收发器具有如下功能:
�接收或发送数据;
�检测在总线上发生的数据帧的冲突;
�在总线和总线接口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电气隔离;
�超长功能控制。当收发器所连接的网卡或总线接口出现故障时,有可能
向总线不停地发送无规律的数据,使总线上的所有站都无法工作。为此,要为所
有的发送帧设置一个长度上限。收发器检测到某个数据帧超过此上限,即自动
停止发送数据,以保护总线不受影响。
收发器与工作站之间用5组分别屏蔽了的双绞线连接:
�一组供给收发器电源和地线;
�数据两组———收、发各一组;
�两组控制线———一组用于通知出现冲突,一组用于使工作站主动发送数
据的路径与总线隔离。
收发器电缆不可超过50m,其上的信号采用曼彻斯特编码。
(3)网卡
网卡是实现工作站之间通信的关键部件。它的一端与计算机的总线连接
(插在计算机的一个扩展槽中),另一端通过收发器电缆与收发器连接。网卡主
要实现下列功能:
(a)数据的封装和解封。发送时,将LLC子层传下来的LLC帧封装成带有
地址和差错校验的MAC帧;接收时,拆去MAC帧的首部和尾部,送交LLC子层。
(b)链路管理,实现CSMA/CD协议。
(c)编码和解码。对送到收发器上的信号进行曼彻斯特编码,对从收发器
· 3 1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收到的信号进行曼彻斯特解码。
上述(a)和(b)是MAC子层的功能,(c)是物理层的功能。
4.10Mb/s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
10Mb/s以太网可以有多种物理层标准。目前有5种:
�10Base-5标准,也称标准以太网(原始的IEEE802.3)或粗缆以太网,采
用粗同轴电缆、总线连接;
�10Base-2标准———IEEE802.3a,也称便宜以太网或细缆以太网,采用细
同轴电缆总线连接;
�10Base-T标准———IEEE802.3i,也称双绞线以太网,采用无屏蔽双绞
线、星型方式连接;
�10Base-F标准———IEEE802.3j,也称光缆以太网,星型方式连接;
�10Broad36标准,宽带传输以太网。
5.IEEE802.3以太网体系结构
为了便于物理层功能的实现,802.3进一步将物理层分为两个子层。
(1)PLS子层
PLS(PhysicalSignaling,物理信令)子层负责:
�向MAC层提供服务;
�曼彻斯特码的编码和解码;
�载波侦听。
(2)PMA子层
PMA(PhysicalMediumAttachment,物理介质附件)子层负责:
�向PLS层提供服务;
�冲突检测;
�超长控制;
�发送/接收串行比特。
图5.9给出了802.3以太网的两种体系结构。它们的区别在于PLS和PMA
在不在同一个设备中。
图中:
�MDI(MediumDependentInterface,介质相关接口)定义了PMA与传输介质
连接的电缆段、连接电缆段的连接器以及电缆末段负载的特性。
�MAU(MediumAttachmentUnit,介质附件单元)———PMA与MDI的通称。
�AUI(AttachmentUnitInterface,附件单元接口)定义了连接PLS和MAU的
电缆及其连接器的电气/机械特性以及该接口上的电信号特性。
· 4 1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图5.9 802.3以太网的两种体系结构
图5.10所示为典型的以太网节点结构。
图5.10 典型的以太网节点结构———10Base-T网卡的连接
5.3.3 100Mb/s以太网
1.100Base-T与IEEE802.3u
100Base-T也称快速以太网(FastEthernet),是在10Base-T基础上发展起
来的、用以太网原始数据率10倍的速度运行的技术。它的相应标准是
IEEE802.3u。
100Base-T保留了以太网MAC层的CSMA/CD介质控制协议,把每个比特
的发送时间从100ns降低到10ns,从而将数据率从10Mb/s提高到100Mb/s。
其网速的提高,一方面要求相应的协议调整,另一方面要求相应的通信介质。下
面从协议调整和介质两个方面来介绍100Base-T的技术特征。
(1)100Base-T的物理层标准
与10Mb/s以太网类似,为了支持各种拓扑结构并满足网络市场需求,
· 5 1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100Base-T开发了4种类型的收发器,与之对应的有4种物理层标准:
�100Base-TX,支持2对5类非屏蔽双绞线或2对1类屏蔽双绞线,数据
速率100Mb/s,媒体段长度100m,网络跨度200m。
�100Base-T4,支持4对3、4或5类非屏蔽双绞线,其中3对用于数据传
输,1对用于冲突检测,数据速率100Mb/s,媒体段长度100m,网络跨度200m。
�100Base-FX,支持2条光纤,数据速率100Mb/s,媒体段长度100m,网络
跨度400m。
�100Base-T2,支持2对3类非屏蔽双绞线,数据速率100Mb/s,最大距离
100m。
(2)IEEE802.3uCSMA/CD模型
图5.11为IEEE802.3u10/100Mb/sDTE的层次模型示意图。
图5.11 IEEE802.3u10/100Mb/sDTE的层次模型
从图中可以看出,在100Base-T中,用介质无关接口MII(Medium
IndependentInterface)代替了10Mb/s以太网中的AUI,并在MII与MAC层之间增
加了一个协调子层RS(ReconciliationSublayer)。
用MII代替AUI的主要原因是AUI不能在达到100Mb/s的速率下正常工
作。AUI采用的是串行接口,而MII的数据接口采用半字节模式(一次传输4位
数据)接口,从而将带宽需求降低到1/4。同时,MII还提供了附加的强功能,以
提供MAC层和物理层之间的专用报错和管理信号。当然,MII也可以在10Mb/s
· 6 1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速度下工作。
由于MAC层只能提供位串行接口,而MII可以提供一个具有半字节宽度的
发送/接收数据接口,所以要在MAC和MII之间增加一个协调子层,在原始以太
网MAC和MII之间映射,以保证MAC层是一个标准实体。
此外,快速以太网还在下列方面对10Mb/s做了改进:
(a)不再使用曼彻斯特编码,而采用简单的不归零码。曼彻斯特编码是一
种自含同步时钟的编码。但是它会产生高次谐波,这一现象会随着信号数据率
的提高而加剧,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。因此,在MII中不再使用曼彻
斯特编码。例如,在100Base-4T中使用4根彼此独立的3类无屏蔽双绞线,电
缆上的时钟速率最大可以达到40Mb/s,为了将线位传输率减小至30Mb/s以下
而保证符号率为100Mb/s,采用了8B6T的三电平(+、-、0)编码方法。表5.2
为8B6T编码表。
表5-2 8B6T编码
8位数据 6T码组 8位数据 6T码组 8位数据 6T码组 8位数据 6T码组
00000000+-00+-00001000-+00+-00010000+0+--0000110000+-0+-
000000010+-+-0000010010-++-000010001++0-0-000110010+-0-+
00000010+-0+-000001010-+0+-000010010+0+-0-000110100+-++-
00000011-0++-000001011+0-+-0000100110++-0-000110110+-00+
00000100-0+0+-00001100+0-0+-000101000++--0000111000-+00+
000001010+--0+000011010-+-0+00010101++00--000111010-+++-
00000110+-0-0+00001110-+0-0+00010110+0+0--000111100-+0-+
00000111-0+-0+00001111+0--0+000101110++0--000111110-+0+-
(b)增加自适应功能,通过自动协商进行工作模式的自动配置,在10Mb/s
和100Mb/s的带宽上自适应。
(c)可以使用全双工。与半双工相比,可以消除延迟限制,支持更大的网络
半径。
(d)定义了新的中继器规范,减少了中继器延迟。
(e)可管理性得到加强。
2.100Base-VG
100Base-VG原名100VG-AnyLAN,由HP、IBM和AT&T三家公司共同推
出,目的是解决冲突型以太网中因争夺总线产生的瓶颈问题。它采用新的“按需
优先轮询(DemandPriorityPolling)”方法来处理网络请求,以免冲突。它同时支持
· 7 1 1 · 第5章 IEEE802模型与局域网
3类、4类和5类三种非屏蔽双绞线。
如图5.12所示,在100Base-VG中,100Mb/s的位流通过多路复用成4路
25Mb/s的数据流在4对双绞线上发送。这时需要使用5B/6T在集线器与节点
之间传送以太网数据,使每一路双绞线的传输速率提高到30Mb/s。
图5.12 100Base-VG中位流的编码
图5.13 千兆位以太网的层次结构
5.3.4 IEEE802.3z与千兆位以太网
1.千兆位以太网的层次结构
千兆位以太网(GigabitEthernet)采用IEEE802.3zCSMA/CD模型,如图5.13
所示,其层次结构与快速以太网相似。
· 8 1 1 ·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IEEE802.3z标准任务组的首要目标之一,就是保持与现有十兆位以太网和
百兆位以太网兼容。在结构上,千兆位以太网也与百兆位以太网相似。需要说
明的是:
(a)千兆介质无关接口GMII是千兆MAC(GMAC)与物理层间的逻辑接口。
GMII中的数据通路宽度为8位,发送和接收时钟工作在125MHz,因此数据率为
1000Mb/s。它也支持25MHz和2.5MHz的频率,用以支持100Mb/s和10Mb/s。
(b)物理编码子层PCS负责数据的发送、接收、同步、载波、侦听和自动协
商,并使用8B/10B编码方法,将8位的数据转换成10位在物理介质上传输。
(c)物理接入子层PMA负责将PCS传递给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的10位
并行信号转换成串行位流;也可以把PMD提供的串行位流转换成并行的10位
码交给PCS。
(d)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是物理层的最低子层,负责提供到物理介质的
接口,在PMD子层和介质之间交换串行8B/10B编码位流。
2.千兆位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
GigabitEthernet与FastEthernet的区别仅在于把每个比特的发送时间进一步
降低到1ns。它可以支持多种介质,目前制定了4种有关通信介质的标准:
�1000Base-SX,支持波长为850nm的多模光纤,光纤长度可达300~550m。
�1000Base-LX,支持波长为1300nm的单模光纤,光纤长度可达3000m。
�1000Base-CX,支持屏蔽双绞线,双绞线长度可达25m。
�1000Base-T,支持5类非屏蔽双绞线,双绞线长度可达100m。
本站文章内容,部分来自于互联网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致邮件chuanghui423#sohu.com(请将#换为@)联系,我们会尽快核实后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06-2023 DBM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DEVSOARTECH            豫ICP备11002312号-2

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439号